杭州市财税(杭州财税会计学校大专)

中国财税博物馆始建于1999年,为财政部直属单位,坐落于江南古都杭州市。位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著名风景区吴山的西北麓,距西湖200米左右,占地2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公共环境标识在设计上追求复古、清晰、简洁,设计师在继承了以往政府项目的严肃、庄重,设计出了一套经典的标识系统。总体布局变体战国时期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形状,契合地形,同时与吴山广场完美呼应。博物馆平面及造型中的方圆组合,寓意源于秦代的半两方孔圆钱的形式。

中国财税博物馆

概述

中国财税博物馆原为中国财政博物馆,始建于1999年,2003年更为现名,为财政部直属单位,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主管。博物馆占地2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博物馆致力建设一个平台和三个中心,即:一个融实体建筑和虚拟数字化为一体,面向社会各界和财税系统的宣传教育、交流沟通的平台;财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学术交流研究中心及财税信息资料中心。推进财税文化建设,弘扬财税文化,为财税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财税博物馆的总体造型顺应基地的地形,展现出高高低低的建筑体量和丰富宜人的建筑造型。同时有机地结合周围环境,注重其面向吴山广场的轴线景观以及面向西湖和城市空间的景观要求。屋面覆盖灰色板瓦,使博物馆建筑与吴山具有一种自然环境的隐喻关系。此外,在东翼和西翼建筑的平屋面上设置了屋顶绿化,以改善从吴山城隍阁俯瞰的景观。吴山广场与建筑主体之间的两片延展绿地成为吴山山脚延续的暗示。以两棵古樟为主的多层次绿化植栽成为吴山广场与建筑花岗岩外墙两个硬质界面的柔化介质。在主入口东侧设置了一条栈道,以利于上下交通和游览。

融实体建筑与虚拟数字化为一体的中国财税博物馆,将是中国财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学术交流研究中心和财税信息资料中心,成为面向社会各界进行财税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推动财税文化建设,弘扬财税文化,促进财税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馆藏陈列

1、夏商周时期:

通过田赋、纳贡等税收及祭祀、军事等财政支出,介绍在财政形成的奴隶制社会,财政的基本情况。

田赋收入:通过介绍最早期的田赋制度,使观众了解田赋对于财政来源的重要性。

贡纳和赏赐:介绍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的贡纳、赏赐,使观众了解它们是“三代”时期财政的重要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通过介绍当时的祭祀和军事的背景及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使观众了解当时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2、春秋战国时期:

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变迁,使观众了解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变革是首当其冲。

田制和田赋变革:随着田制和田赋的变革,各国的赋税收入普遍提高,这反映出社会和财税联系的紧密性。

农业的发展:由于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财力得到扩张,从另一个角度看出社会发展对于财税的影响。

关市之征:由于各国针对工商业设关征税,并逐渐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反映出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刀光剑影中的耗费:通过介绍当时用于军事目的的赋税,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的动荡。

理财思想,百家争鸣:通过对各家理财思想的介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思想上的活跃。

3、秦汉时期:

通过介绍秦汉时期统一和集中的财政政策及对不同行业的税收政策杭州市财税,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特点及其国策。

财政制度的统一:通过度量衡、赋税制度、财政管理等制度的明确化,一方面奠定了封建社会的财政基础;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的统一。

杭州市财税(杭州财税会计学校大专)

力役之征:通过对兵役、徭役制度的介绍,反映秦朝力役的繁重,阐述了它覆灭的直接原因。

田租和口赋:通过对田租和口赋这两种当时最重要税源变迁的描述,反映其对于政治的深刻影响。

工商业繁荣与盐铁专卖:介绍文景之治的盐铁专卖制度,反映其对于当时中央集权、对外战争以及皇室的奢侈生活的重要性。

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通过介绍分裂割据时期不同的财政政策,及不同财政政策下的效果比较,进一步反映出财政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门阀世族:介绍门阀世族相对独立的财政来源,使其一方面生活腐朽,另一方面也是割据形成的重要原因。

田制与田赋的变革:通过介绍屯田、均田等制度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反映其对当时格局政权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介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寺院经济:介绍特有的寺院经济,及其对税源的影响,反映其对当时特有的社会格局。

5、隋唐五代时期:

通过介绍当时税收政策的演变及税收重点的转变,曲折的反映出社会的变迁。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使观众了解当时开明的税收政策是形成当时社会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与财政困难:由于社会的动荡导致税源减少,导致盐、酒、茶专卖的恢复。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使观众明了由于田地制度的变化,导致了赋税制度的变化。

舟车之利:由于其时舟车的便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税的征收成为可能。

6、宋元时期:

通过对宋元两朝财政制度的分析,使观众对财政收入、支出的方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熙宁新政:介绍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积贫积弱:介绍宋朝对税源不注意保护且对财政支出没有严格的控制,致使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在赋税上给予鼓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专卖制度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专卖制度飞速发展,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海外贸易的拓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海上贸易也成为重要税源。

杭州市财税(杭州财税会计学校大专)

7、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财政政策更加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外强的侵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财政主权也不断丧失。

赋役之征:明清赋税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政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税收来源。

官俸与卖官鬻爵:清代则将过去临时性的权钱交易变成了财政收入的经常项目之一,行之既久且广。

皇室的巨额开支:皇室开支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是许多朝代财政收支难以平衡乃至恶化的重要因素,这在明清时期更为明显。

财政与民生:鼓励科技、教育及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国家遭受侵犯,财政入不敷出:因庞大的军费开支、战争赔款、偿还外债和洋务支出,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情况急剧恶化,入不敷出,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8、民国时期:

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民国时期的财政表现出明显的封建性、掠夺性和军事性。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所欲为地对人民采取不同形式的残酷搜刮,是北洋军阀财政掠夺的集中反映。

财源枯竭,横征暴敛:割据军阀对人民为所欲为的加税,导致财源枯竭,民不聊生,这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从繁荣走向崩溃的社会经济:民党政府的日趋反动与腐败朽,加上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开始走向崩溃。

馆藏珍品

工中国财税博物馆,镇馆之宝就是“财鼎”,由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委托制造。“财鼎”总高2.88米,圆形方座,腹饰三组牛形浮雕,腹足共饰九龙,座饰菱龙五十有六,座之中央饰钱范之象,鼎座之鎏金铭文“实事求是,依法理财”,寓意天圆地方,财源充盈,民族团结,同臻鼎盛。

案鼎乃国之重器,迤逦至今。盛世铸鼎蔚为风尚,鼎冠“财”名,正合建立稳固平衡强大国家财政之旨,又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意。

是鼎圆形方案。总高288厘米,鼎高238厘米,座高50厘米。腹饰三组牛形浮雕,腹足共饰九龙,座饰夔龙五十有六,寓意天圆地方,财源充盈,民族团结,同臻鼎盛。座之中央饰钱范之象,范者,法也杭州市财税,依法理财,政之要。

鼎座之鎏金铭文:“实事求是,依法理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财政部长薄一波题款。

是鼎系中国铸造协会会长郭树言与名誉会长陆燕荪提议所铸,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将其置于新建之中国财税博物馆,用垂久远。

特色

中国财税博物馆坐落于江南古都杭州,位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著名风景区吴山的西北麓,距西湖200米左右,占地2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公共环境标识在设计上追求复古、清晰、简洁,设计师在继承了以往政府项目的严肃、庄重,设计出了一套经典的标识系统。

中国财税博物馆是一组占地2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群。该馆的建馆宗旨是通过广泛征集、完美展示和准确诠释财税文物,弘扬财税文化,全面普及财税知识,深入宣传财税政策,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该馆致力于建设一个平台和三个中心,即一个融实体建筑和虚拟数字化为一体,面向社会各界和财税系统的宣传教育、交流沟通的平台;财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学术交流研究中心及财税信息资料中心。财政部于1999年初决定创建中国财政博物馆。2003年12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协商,决定将中国财政博物馆更名为中国财税博物馆,为财政部直属单位,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管理。

更多财税咨询、上市辅导、财务培训请关注理臣咨询官网 素材来源: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由理臣咨询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企业税务筹划方案 首次免费咨询

400-835-0088

联系我们Contact Us

福建公司:泉州市晋江万达写字楼B座2306

香港公司:香港九龍观塘创业街25号创富中心1907室

厦门公司: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10号新港广场15楼

电话:400-835-0088(企业财税资本问题24小时服务)

邮箱:zx@lichenkj.com

致客户To Customers

希望自己做的事让足够多的人受益,这是我

人生理想和目标。无论我们做的教育还是咨询还是资 本,都是在帮助别人成功。 -理臣创始人 李亚

了解更多Subscribe

理臣咨询微信二维码

关注理臣官方微信

CopyRight © 理臣咨询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917号网站备案